川渝地区高温下的电力保供:今年会再现“电荒”吗?

元描述: 川渝地区持续高温,电力负荷攀升,工商业限电措施频出,让人不禁想起2022年的“电荒”。今年电力供应形势如何?会再次出现电力短缺吗?本文将深入分析川渝地区的电力保供情况,并探讨未来电力供需平衡的挑战。

引言: 2023年的盛夏,川渝地区再次陷入高温炙烤之中。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让市民苦不堪言,也给电力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。工商业限电、充电桩暂停服务,这些场景仿佛将人们拉回到2022年那个令人记忆深刻的“电荒”夏天。那么,今年川渝地区的电力供应形势究竟如何?会再次出现电力短缺吗?

电力负荷攀升:高温下的用电压力

进入8月下旬,川渝地区的高温持续不下,电力负荷也随之节节攀升。据中国气象局数据,持续高温天气是由稳定而强大的大陆高压系统控制所致,未来一段时间内,四川盆地大部高温天气将持续,最高气温普遍在35-39度,部分地区会达到40度或以上。

高温天气下,空调等降温制冷电器使用量大幅增加,成为了电力负荷攀升的主要原因。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,全省最大降温负荷达2262万千瓦,占最大负荷的34.8%。此外,四川近年来引进了不少锂电池、数据中心等企业,也带来了基础用电负荷的增长。

负荷管理措施:保障民生,错峰用电

为了保障民生用电需求,川渝两地都采取了负荷管理措施,对工商业实施了限电。工业企业被迫缩减生产时间,部分企业甚至只能在晚上12点到早上9点之间进行生产。商业领域也实施了限电措施,大型商业综合体、商场、酒店、写字楼等设施关闭部分照明灯、电梯和空调,有的企业甚至采取了居家办公的方式。

回顾2022年的“电荒”:教训与反思

2022年,川渝两地遭遇了60年一遇最高气温、历史同期最少降水量、最大用电负荷连创新高“三最”叠加的严峻形势,最终导致了“电荒”的发生。此次事件也为四川电网发展敲响了警钟,促使其重新审视电力供需结构,并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。

电力供需形势分析:今年会再现“电荒”吗?

相比2022年,今年四川的供电能力有了明显提升。2022年“三最”叠加的极端情况今年并未出现,加上四川在2022年之后加大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,新增变电容量981万千伏安,提升供电能力370万千瓦,这也为今年的电力保供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。

今年水电形势也比往年好,1-7月四川水力发电量同比增长19.5%,6月和7月当月水力发电量分别同比增长80.9%和34.4%。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力供应压力。

根据硕电科技的分析研究,截至2024年7月,四川省调装机容量达到7618万千瓦,已显著超过了2022年7月末的6633万千瓦装机规模。无论“供给结构”、“来水、蓄水态势”、“电源装机规模还是负荷管理措施”等方面相比2022年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与提升。

挑战与展望:电力供需平衡的长期目标

尽管今年的电力供应形势比2022年有所改善,但川渝地区电力供需平衡仍然面临着挑战。持续高温、经济发展带来的用电增长以及新能源发展的不均衡性等问题,都对电力供应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未来,川渝地区需要继续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,加大电源结构调整力度,提升电网的输电能力和灵活性,并积极探索新型储能技术,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电力供需矛盾。

常见问题解答

Q1:今年川渝地区电力供应形势是否比2022年好?

A1: 今年川渝地区电力供应形势比2022年有所改善,主要得益于水电形势好转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以及负荷管理措施的优化。

Q2:今年高温天气是否会再次导致“电荒”?

A2: 尽管今年电力供应形势比2022年有所改善,但持续高温仍然会给电力供应带来压力。为了避免“电荒”重演,川渝地区需要继续做好电力保供工作,并采取有效的负荷管理措施。

Q3:川渝地区电力供应面临哪些挑战?

A3: 川渝地区电力供应面临着持续高温、经济发展带来的用电增长以及新能源发展的不均衡性等挑战,需要继续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,加大电源结构调整力度,提升电网的输电能力和灵活性,并积极探索新型储能技术。

Q4:四川如何应对电力供需矛盾?

A4: 四川正在重新编制电源电网发展规划,通过建设更多火电、发展分布式光伏、建设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等设施,以及加强与外省电网的互联,来提升电力供给能力,解决电力供需矛盾。

Q5:今年的限电措施是否会持续?

A5: 今年的限电措施预计将持续至9月初,伴随气温的下降,电力短缺的情况将大大缓解。

Q6:未来川渝地区电力供应如何保障?

A6: 川渝地区需要继续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,加大电源结构调整力度,提升电网的输电能力和灵活性,并积极探索新型储能技术,才能确保未来电力供应安全稳定。

结论:

2023年川渝地区高温下的电力保供形势比2022年有所改善,但电力供需平衡仍然面临着挑战。为了避免 “电荒”重演,四川需要继续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,优化电源结构,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和灵活性,并积极探索新型储能技术,才能确保未来电力供应安全稳定,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。